2010年8月18日 星期三

快速看清一個人的方法

看一個國家的國民教育,要看他的公共廁所。
看一個男人的品味,要看他的襪子。
看一個女人是否養尊處優,要看她的手。
看一個人的氣血,要看他的頭髮。
看一個人的心術,要看他的眼神。
看一個人的身價,要看他的對手。
看一個人的底牌.要看他身邊的好友。
看一個人的性格,要看他的字寫得怎樣。
看一個人是否快樂,不要看笑容,要看清晨夢醒時的一刹那表情。
看一個人的胸襟,要看他如何面對失敗及被人出賣。
看兩個人的關係,要看發生意外時,另一方的緊張程度。
看清楚一個人將來有沒有發展,,要看他()投不投票。

如何看清一個人

親愛的聽眾朋友您好,歡迎收聽《聚焦中原》,這一期節目我們邀請的嘉賓是教育學者、歷史學家李元華。
李元華:聽眾朋友大家好,歡迎您收聽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《聚焦中原》節目,我是李元華。今天我講的題目是:「如何看清一個人」,介紹中國古代的識人之 道。老子講「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」;孔子講「凡人心險於山川,難於知天」,許多人苦於看不清一個人,原本認為他是這樣的人,後來他卻變為另外一種人,這到底是怎麼回事?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識人之道,希望大家能從中得到借鑒。
古代的識人之道,在今天,現代的一些學人把它稱作為「人才品評法」、「人才考察法」,把它用於當今的企業招聘當中。我今天介紹的古代先賢的識人之道,主要是講一般性的,我們生活當中怎麼去看待一個人。我首先介紹的是孔子的看法。
大家知道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,中國兩千年的文化傳統一直秉承著孔子所提倡所教導的。孔子在這方面講得很簡略,我們大家知道,他說過這樣一句話:「聽其言而觀其行」,就是不要光看一個人怎麼說,更重要的要看他怎麼去做,就是言和行要合一的。他還講過一段話,他說:「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;人焉廋哉。」「廋」當「隱藏」講,「人焉廋哉」就是人怎麼能隱藏得住啊?那麼他告訴我們3個方法,叫:「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」。
「視其所以」就是看這個人為什麼要這麼做?「觀其所由」就是觀察他怎麼樣做這件事,為了達到目的,他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方法,最後還要看他安於什麼、不安於什麼,這個人如何安身立命。如果從這三方面去看清一個人,這個人就隱藏不住了。這是孔子告訴我們的方法,要「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」。
我再介紹戰國時期魏國的臣子李克,他提出一個方法叫「五視」。《史記.魏世家》中記載,魏文侯就魏成子和翟璜該由誰來任相舉棋不定,就去徵求李克的意見。李克就說了一種考察的方法,說你要注意平時去考察,怎麼考察呢?
他就講了「五視」:「居,視其所親」,平時看他和什麼人親近;「富,視其所與」,這個人有錢以後看他把錢用到什麼地方;「達,視其所舉」,說一個人通達做了高官,看他推舉什麼樣的人才;「窮,視其所不為」,一個人在不得志的時候,看他不做什麼事情;「貧,視其所不取」,一個人貧困潦倒時,看他不接受什麼東西,這就是「五視」。這是一個人在他富達的時候,在他窮貧的時候,我們看他的所作所為來考量一個人,這樣的話,我們就能把一個人看清。
他講到了「窮,視其所不為;貧,視其所不取」的時候,我也想到了孔子講過的一段話,孔子講過這樣一段話:「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貧與賤,是人之所惡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」那麼孔子講的是什麼呢?說富和貴是每一個人所想要的,「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」如果不是正當得來的,我寧可不要;「貧與賤,是人之所惡也」,貧和賤是所有人都厭惡的,不想要的,「不以其道得之」,如果不是通過正道把貧和賤去掉,「不去也」,我寧可不去。
這裡邊就講到了一個人要有道德的操守,就是說「富和貴」的得到要通過正道;同樣「貧與賤」的去除也要持正道,不能說我現在處於貧困、處於卑賤的地位的時候,我為了使自己的境遇變好,我就不擇手段,那麼就是說,一個人不管他是富貴還是貧賤,他得到富貴和去貧賤的時候都要講道德。
那麼李克給魏文侯的建議也是這樣,考察一個人他在富達的時候,在窮貧的時候的所作所為、一舉一動,那麼這個人我們就能看清楚他,這是我講的戰國時期李克提出「五視」的方法。
那麼莊子在《列禦寇篇》裡邊也提出九個識人的方法,叫做「九征」,他講的是什麼呢?「遠使之而觀其忠」:就是派他去遠的地方工作來觀察他是不是忠心;「近使之而觀其敬」:派他在身邊任職,觀察他是不是能敬重上司;「煩使之而觀其能」:派他做很煩雜的工作,觀察他的能力;「卒然問焉而觀其知」:突然問他問題來觀察他的機智和反應;「急與之期而觀其信」:倉促的跟他安排約會,觀察他是不是有信用;「委之以財而視其仁」:委託他管理大筆的錢財來觀察他是不是有貪念;「告知以危而觀其節」:告知他情況危急以觀察他的節操;「醉之以酒而觀其則」:故意把他用酒灌醉,觀察他有沒有原則;「雜之與處而觀其色」:讓他跟眾多的人接觸,觀察他的待人處事的態度。
九個方面就是說在不同的情境中,有些情境是很為難的,有些情境是生活中不易碰到的,但是在各種情況當中看他的一舉一動,那麼這個人我們就能看清。這是莊子在《列禦寇篇》提到的「九征」,九個識人的方法。
那麼荀子也提過「四觀」,《荀子君道篇》裡面講了這麼一段話,「校之以禮,而觀其能安敬也」,就是用一定的道德標準來考察,看他能不能堅守本分;「與之舉措遷移,而觀其能應變也」,給他變換一下生活環境,看他能不能應付這種事態的變化;「與之安燕,而觀其能無流也」,安燕就是安逸,給他創造一個安逸舒適的生活環境,看他是不是流於淫蕩;「接之以聲色、權利、忿怒、患險,而觀其能無離守也」。讓一個人在聲色、權利和情緒波動憤怒還有險患的境遇中,看他是不是還能不偏離自己的道德操守,還能堅持自己所秉承的道德,那麼這樣的話,我們就能看清一個人。這是《荀子君道篇》告訴我們的「四觀」,在四種情況下觀察他所有的一舉一動。
講到這大家看到了,其實在古代先賢當中,介紹的方法很多是相通的,只不過情境有所變化,但是方法其實是一樣的,就是在各種情況下,看這個人他的所言所行、一舉一動。
下面我再給介紹《呂氏春秋》的「八觀六驗」、「六戚四隱」。《呂氏春秋》〈季春紀第三〉「論人篇」裡講到了,「通則觀其所禮,貴則觀其所進,富則觀其所 養,聽則觀其所行,止則觀其所好,習則觀其所言,窮則觀其所不受,賤則觀其所不為」,這是八個方面,「八觀」。「喜之以驗其守、樂之以驗其僻、怒之以驗其節、懼之驗其特、哀之以驗其人、苦之以驗其志」這是「六驗」。「八觀六驗」是基於莊子「九征」,它是一個考察賢士的方法,「八觀」就是觀察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中的行為表現,來瞭解這個人的心理品質。那麼「六驗」是通過一個情感的環境,比如說喜、樂、怒、懼、哀、苦不同的情感環境當中,情感支配下人的行為,來推斷人的人格特徵。這是《呂氏春秋》的「八觀六驗」。
那麼他講了「六戚四隱」,「六戚」就是父、母、兄、弟、妻、子,就是你的親人,「四隱」:交友、故舊、邑里、門郭,那麼就是你的朋友,你的鄰居,你的同鄉,你的舊好,這些你身邊的人,跟你接觸頻繁的人,看你怎麼對待。《呂氏春秋》通過「八觀六驗」、「六戚四隱」來考察一個人的方方面面。
那麼下面我介紹三國時期,劉邵《人物誌》裡面提到的方法,劉邵是三國時期魏國人,他寫的一部著作《人物誌》流傳到今天,確是一部系統的品評人物的立論著作,也是一魏晉人物品鑒理論的一個總結。他這本書講了很多,我這裡只是介紹其中的一點點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系統的去研讀。我們知道,漢代選官的時候,採用「察舉」及「征辟」,這兩種方法都需要考察人物的品行來加以衡定,然而這一制度,由於世家大族所壟斷,名不副實。
漢末大亂,群雄爭起,都在積極網羅人才,三國時期,魏國就採取「九品中正制」,那麼九品中正制核心是中正官,當時在中央政府任職的官員,到他自己籍貫所在 地,任州和郡的大小中正,品評州郡的人物,把人物分成九個等級,就是九品,品評完了以後,供朝廷選用。三國魏晉以來,因為有這個制度,所以人物才性、德才的品鑒,拔選人就受到關注,所以這時期才出現劉邵《人物誌》這麼一個系統品鑒人物的理論著作的出現。
我這裡面介紹劉邵《人物誌》的「八觀」,「八觀」是通過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和言談形貌來瞭解這個人的才行特徵,那麼「八觀」:一是「觀其奪救,以明間雜」, 觀察一個人在爭奪和救急的行為,以瞭解他的性情本質;「觀其感變,以審常度」,觀察一個人在變動狀態下的反應,來瞭解他在不穩定的狀態的性格。「觀其志質,以知其名」,觀察一個的人的氣質來預知來瞭解他的聲名;「觀其所由,以辨依似」,觀察一個人的行為動機,以辨別他似是而非、是非而是特點。什麼似是而 非?我可以舉個例子,有的人可能名聲很好,但實際上光指這個名聲,你就去信賴他或者你就以為他就是這樣的人,有可能不是這樣的人,所以這就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現象,表面上以為他是很好的人,實際上他不是這樣的人,他的言行可能跟他的名聲不相符,所以「觀其所由,以辨依似」。
「觀其愛敬,以知通塞」,觀察一個人的愛和敬的情感,來瞭解他的前途順利和艱難,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愛、敬,像這種對待他人應有的好和這種道德的表現,直接影響到他以後前途的順利與否;六是:「觀其情機,以辨恕惑」,觀察一個人情慾表現,來辨明他的賢明和卑劣;「觀其所短,以知所長」,人都有長處和短處,我們看到這個人的短處,通過他這方面的短處去瞭解他某些方面的長處;「觀其聰明,以知所達」,通過觀察一個人聰明的程度來瞭解他所達之才是什麼。這就是劉邵《人物誌》裡的「八觀」。在講到每一觀之下,它有很大的一段原文,以之來具體展現、展示他的觀點,由於節目時間所限,就不詳細講了。
下面也介紹一下三國時期的名人諸葛亮。諸葛亮的《識人七法》,諸葛亮在《將苑—知人性》篇中,提出了辨識為將者的七種方法,就是《識人七法》。哪七種呢?一就是「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」,用是非之事詢問他,從而觀察他的志趣;「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」,和他辯論一個問題,從而觀察他的應變能力,和他的氣度;「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」,用計謀來諮詢他,從而觀察他的學識;「告知以禍難而觀其勇」,把災禍劫難告訴他,從而觀察他的勇氣膽識;「醉之以酒而觀其性」,用酒把他灌醉,從而觀察他的品行;「臨之以利而觀其廉」,用利益來誘惑他,從而觀察他的清廉程度;「期之以事而觀其信」,把事情交給他去辦,從而觀察他的信用程度。這是講諸葛亮在講到了選拔將領的時候,通過這七個方面來選拔將領的方法,實際上也是我們認識一個人、認清一個人的方法。
魏征,大家知道是唐太宗時期著名的大臣。《貞觀政要.擇官篇》也講到了魏征的「六觀」,就是:「貴則觀其所舉,富則觀其所與,居則觀其所好,習則觀其所言,窮則觀其所不受,賤則觀其所不為」,這個和前面的先賢講到的很多都一樣。在一個人貴、富的時候,看他的所作所為;居和習就是平日的時候看他的所作所為;窮和見識,看他的所作所為。這個時候就能把一個人看清楚了。
最後我們介紹清代著名的大臣曾國藩。曾國藩的識人口訣,大家也是經常提到的。他是這樣說的:「邪正看眼鼻,真假看嘴唇;功名看氣概,富貴看精神;主意看指爪,風波看腳筋;若要看條理,全在語言中。」他講的很概括,但是他講的已經是識人方面的另外的方面了。中國古代相學方面,關於識人方面的一些經驗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他這方面的著作《冰鑒》,對這識人口訣你看過後會有更深的理解,我們也不詳細講了。
我這裡講一個曾國藩識人的故事。曾國藩有一次收到了李鴻章一封信,李鴻章想要推薦三個年輕人,希望他們能為曾國藩效力。曾國藩收到李鴻章的信以後就出去散步了。黃昏回到家裡的時候,家人告訴他,說這三個人已經在庭院裡等了很長時間了。曾國藩就遠遠的、悄悄的觀察這三個人。只見其中一個人不停的用眼睛觀察房屋裡的擺設,似乎在思考什麼;另外一個年輕人,低著頭規規矩矩的站在庭院裡;剩下的那個年輕人,相貌平庸,卻器宇軒昂,背著雙手仰頭看著天上浮雲。曾國藩觀察以後,胸有成竹的回到書房,召見了這三個年輕人,和他們攀談起來。
漸漸的曾國藩發現,不停打量自己客廳擺設那個年輕人和自己談話最投機,自己的喜好與習慣他似乎都早已熟悉了,相形之下,另外兩個人的口才就不如他那麼出眾了。不過呢,那個抬頭看雲的年輕人雖然口才一般,但對事對人都有自己的見解,只是說話過直,讓曾國藩有時有點尷尬。
出人意料的是,曾國藩並沒有把和自己談得最投機的年輕人委以重任,而讓他做了一個有名無權的虛職,那個很少說話的年輕人呢被派去管理錢糧馬草。最讓人驚奇的是,那個仰頭看雲,偶爾頂撞曾國藩的年輕人被派去軍前效力,他再三的叮囑下屬,這個年輕人要重點培養。
在大家想不通的時候,曾國藩講出了他的用人的道理,他說第一個年輕人在庭院裡等待的時候,便用心的打量大廳的擺設,剛才他與我說話的時候,明顯的看得出他對很多東西不甚精通,只是投我所好罷了。由此可見此人善於鑽營,是有才無德,不足以托付大事。那麼第二個年輕人呢,遇事唯唯諾諾,沉穩有餘魄力不足。最後一個年輕人不焦不躁,竟然還有心情仰觀浮雲,就這一份從容淡定便是少有的大將風度。更難得可貴的是,面對顯貴他能不卑不亢的說出自己的想法,而且很有見地,這是少有的人才。這就是曾國藩觀察人的一個具體的故事。那麼我也說一下,最後的這個年輕人,實際上就是最後屢立戰功,被出任台灣首任巡撫的劉銘傳。
曾國藩的識人口訣我沒有詳細講,我是講了曾國藩識人的一個故事。那麼也希望大家通過這個故事能看到,實際上一個人投其所好,你覺得跟你很投機,或者就會找好聽的話跟你說,或就喜歡討你高興,這種人未必真是一個有德有才的人。
我們上面介紹了這麼多古人的識人方法,其實最根本的還是要看這個人有沒有德,有德之人不僅會對自己的親人、自己的友人好,也會對其他人好。無德之人為了博取你的歡心,博取你的信任,會暫時對你好,而對那些他認為無用的人卻是另外一副嘴臉,他日你對他無用的時候,他也同樣會用那種方法來對待你。所以我們講,看一個人不是看他現在對你好與不好,而是看他是不是一個有德人,是不是在各種環境當中表現出是一個有德之人。這個人有德才是一個真正讓我們放心的人,或者說我們才能真正看清的一個人。這是從道德這個角度去觀察一個人,這就是今天我介紹的中國古代的識人之道,有不對的地方希望朋友們指正,謝謝各位!

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

人生企劃分期表

65歲以後(退休期)


45~64歲(維持期)

25~44歲(建立期)

1.完成職業能力之建立

2.

3.

1.接受職業準備教育

2.

3.

1.專業能力之培養與開發

2.

3.

18~24歲(準備期)

1.職業偏好之具體化

2.提昇EQ

3.拓展人際關係

4.利他性的價值觀建立

1.完成課業學習

2.找機會做喜歡之工

讀、進行角色試探

3.辨試與調整自己的

抱負水準

1.試探、評量自我價值

2.擴量生活與社會經驗

3.尋找生涯目標與未來發

展方向

15~17歲(探索期)

1.積極的自我概念

2.正確價值感建立

3.常規的遵守與自律能

力提昇

4.良好的人際行為

1.接受家庭教育及重

要他人的照顧與

影響

2.適應學校生活

3.拓展社會生活

4.了解工作之意義

1.發展自我形象

2.了解興趣和能力

3.拓展社會(工作)的體驗

0~14歲(成長期)

階段任務與目標規劃策略社會責任備註

人生企劃分期表

大學生的生涯規劃 轉

吳慈恩/生涯規劃


1

大學生的生涯規劃

吳慈恩

前言 我們的時代

1.思考生存意義的時代 ─ 做為人的「意義」與「方式」面臨衝擊

與變革。

2.工作世界質量的更替演化 ─ 工作不再成為「工具性」,而與自

我概念、價值體系、趨勢潮流結合。

3.「不連續的時代」效應 ─ 世人無精打采!外界資訊的快速發達

與廣告的多重誘惑,不斷向人作生活

的提案,但人們也在過多的風險、壓

力及挑戰下,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迷惑

和挫折,迷失了對生活的感動。

壹.生涯輔導發展史

1.由職業輔導發展成生涯輔導。

2.傳統職業輔導在於幫助個人選擇職業、準備就業、安置職業、並

且在職業上獲得成功。

3.1951 年舒伯(Super) 修正職業輔導為「幫助個人將自己與工作世

界中的角色二者發展與接納成一個統整的概念,讓這個概念在現

實中考驗,而後再將它修正成與現實接近,終至對自己與社會感

到滿意,這個幫助的過程便是職業輔導」。

4.生涯輔導擴大了職業輔導的範圍,其涵蓋的主題亦更寬廣,

包括:生涯決策能力的發展。

自我觀念的發展。

個人價值觀的發展:生活型態、價值與休閒。

選擇的自由。

重視個別差異。

對外界變遷的因應改變之彈性。

吳慈恩/生涯規劃

2

貳.「生涯」與「生涯規劃」的意義

1.「生涯」(Career)之譯名,相當不一,計有:生涯、職業前程、

事業、職涯、永業、生計、前程等。

2.舒伯的定義:「生涯是生活裡各種事件的方向,它統合了人的一

生中各種職業和生活的角色,由此表露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組

型。一個人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:兒女、學生、休閒者、公

民、工作者、配偶、家庭成員、父母、退休者等九項。

3.「生涯規劃」(Career planning) 是指一個人生涯的妥善安排,

並在這安排下,個人能依據各計劃要點,在短期內充分發揮自我

潛能,並運用環境資源達到各階段生涯成熟,而最終達成既定的

生涯目標。

4.「規劃」強調的是明確的目標、執行的方法、成效的評估與計劃

的修訂。是以完整的生涯規劃應有之步驟:

自我認知 ─ 覺知並探索角色、價值與需求,了解重要的

主、客觀因素。

訂定目標 ─ 具體化與階段化目標。務求具體明確,可茲

測量評估,並分遠、中、近程階段化目標,

然後再各分多個次目標,才可按部就班地達

成。

選定策略 ─ 做有效的決策,排定優先順序。

行動計劃 ─ 擬定實施步驟、安排執行進度表,規劃人力、

物力、時間,付諸實行。

資源運用 ─ 開發與分類可使用之資源(包括人、事、物),

並依據目標達成的需求性,適當運用有效資

源。

評估與修訂 ─ 生涯規劃為個人生活與工作的藍圖,為確

保藍圖內容與執行過程的適切性與有效性,

必須在每一過程後,即加以成效之評估,

並依據此作為日後計劃的修訂根據,以便

使生涯規劃所採行的策略,更順利執行,

以獲致更高度之生涯發展。

吳慈恩/生涯規劃

3

參.生涯規劃與自我

1.自我瞭解 ─ 實踐生涯規劃,必須從處理與自我有關的步驟做起,

如了解自我、自我屬性探索、澄清自己的條件、興

趣、價值、技能與需求等。在這方面,的確藉助標

準化的測驗與問卷,能協助人了解自己的性向、興

趣和人格。

2.自我與理想的生活方式 ─ 您是否曾思考自己目前過的是怎樣的

一種生活?這是否是自己所期待的生

活方式?由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、生

活經驗、興趣、性格、價值觀、職業

類別等之不同,塑造了各自獨特的生

活型態。一般而言,人們認為理想的

生活方式分成下列14 種:

(1) 社會取向:擁有參與社區活動的機會以貢獻社會。

(2) 家庭取向:能提供家庭充分的經濟安全,並積極參與

家庭活動。

(3) 休閒取向:休閒活動為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因素。

(4) 流動取向:有充分的機會因業務關係到各地旅行。

(5) 領導取向:有機會獨立行動(如彈性的工作安排),

並擔任領導的角色。

(6) 教育取向:藉學歷的提高,可以獲得成就的晉升。

(7) 經濟取向:擁有相當多的財富和社會知名度。

(8) 無壓力取向:工作壓力小,工作時間固定,有足夠

的時間參與家庭活動。

(9) 利他取向:幫助他人,並對社會有所貢獻。

(10)獨立創造取向:具有面對挑戰和創造的機會。

(11)宗教、社區服務取向:有足夠的時間參與宗教、

社區事務和社會服務。

(12)財務、成就需求取向:獲得財務上的安全感,及

財務、社會、教育上的成就感。

(13)世界主義取向:限制少,並為工作上的領導人物。

(14)傳統取向:獲得家庭經濟上的安全感,和社會的讚許。

3.自我與人際關係 ─ 「無人是孤島」,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,

打從呱呱墜地開始,便無法與他人失去關聯

而離群索居。生涯規劃是注重生命整體歷程

吳慈恩/生涯規劃

4

的。因此討論生涯的人際關係即應著重生命

整體歷程的角度。心理分析學家Erikson 以

為人的發展是持續一生的,於是即著眼於人

的社會心理的發展,而提出八大階段的理論:

心 理 社 會 發 展 的 八 個 階 段

階段(大約年齡) 社會心理危機 重要的人際關係焦點

1. 1.出生~一歲 信任對不信任 母親或母親的替代者

2.二歲 自動自發對害羞懷疑 父母

3.三歲~五歲 積極對罪惡感 家庭

4.六歲~青春期

開始 勤勉對自卑 鄰居、學校

5.青年期 自我認同或角色混淆 同儕團體和圈外人;

領導的模仿對象

6.成年期前期 親密對孤獨 友誼、性、競爭、

合作等的伙伴

7.成年期中期 創造對停滯 家庭與工作夥伴

8.成年期後期 圓滿對絕望 「人類」;氣味相投者

綜合上述人生八大階段理論,可以歸納出一生當中,有四種主要的

人際關係:

親子關係:這種關係是持續一生的,在個體年幼時期,父

母親對待個體的方式會影響其日後的發展,而

在成年期當自己為人父母時,自己與孩子的相

處方式,則將影響自己孩子日後的成長。

同儕關係:個體與朋友間的關係。青春期的朋友與同儕團

體會影響個體的自我認同與自我定位,而到成

年期之後,朋友之友誼,也有助於自己與朋友

發展良好的自我了解與相互關係。

親密關係:婚姻對人而言是人生大事,良好的婚姻不但使

人覺得幸福、充實,更能支持個人邁向事業高

峰,因此是否與異性朋友(婚前)、配偶建立良

好且正常的親密關係,影響生活的成敗甚鉅。

工作中的人際關係:人若由25 歲工作至65 歲退休,一生之

工作時間約佔人生之三分之二,是以

吳慈恩/生涯規劃

5

如何在工作上發展自我,除專業知能

外,人際關係也非常重要。這即是指

人如何在工作中獲得上司的賞識,贏

得同事的友誼是人生事業發展的一項

關鍵要事,因此瞭解如何細心經營工

作中的人際關係將有助於個體創造事

業高峰。

4.自我與壓力調適 ─ 壓力(Stress)是指身體或心理狀態所引發

具有強烈且有潛伏性的焦慮。每個人處理

壓力的方式不同,相同的事件對不同的人

之影響不同,有效地管理壓力,能將壓力

變為激發潛能的助力,而良好的人際關係,

是減少壓力的關鍵,健康的身體則可承受

較大的壓力。

整個生命就是對各方面壓力適應的歷程,

環視我們個人和家庭的發展,每個階段都

有不同的工作或任務要完成,這些需求造

成壓力的來源。既是如此,我們應協助自

己多瞭解自己壓力處理的模式,並學習壓

力處理的新技巧,以便幫助自己在未來可

預知及不可預知的生活改變或生涯發展各

階段性之成長壓力中,能夠運用技巧,將

危機變轉機,使自己活得更好、更健康。

壓力之調適與個人的時間管理及休閒生活

規劃十分相關,時間的有效管理及適當的

休閒設計,常是調適壓力的良方。

肆.生涯規劃與兩性關係

1.人類的社會是由男女兩性組成的,雖只有這兩種性別,卻創造和演

變出複雜的兩性關係。兩性之間除生理的不同外,其發展也受社會

化過程及「重要他人」 ─ 父母的性別角色期待所影響,傳統的兩

性關係較為單純、僵化,現代兩性關係則較呈現多元化面貌,掙脫

過去以性別決定角色、地位、行為、人格發展的模式,轉而更重視

個人的特殊性與兩性間的互惠與互適。

吳慈恩/生涯規劃

6

2.兩性角色與兩性關係受到家庭、同儕團體、大眾媒體、學校及工作

環境的影響。人們一經社會化,則會持續使用所習得的性別角色來

操作其中所要求的適性行為(sex-appropriate behavior)並據此來

決定兩性關係的型態。

3.婚前與婚後的兩性關係之調適,各有其重點,婚前重視兩性的交往

和感情挫折的克服;婚後則對整個婚姻生命週期的調適及家庭生活

中雙性化人格與角色的功能。

4.生涯規劃是規劃人生發展的整體歷程,所以除了工作規劃外,應該

蘊涵著家庭、自我、休閒、健康等各個層面,而這些人生要事,經

常與兩性關係息息相關。兩性關係之穩定或脆弱,通常有形或無形

地影響著人們對自我的看法、對生活的態度、對親密的需求度,及

對成就感的意義和價值判定。是以,有效地學習和安排兩性關係 ─

無論是友誼、親情或愛情,常是使人對生涯達致更高滿意度的方法。

伍.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

1.為因應激變的社會,人生的每一個時期,都必須有每一個時期所必

備的知識。依生涯規劃的遠景目標選擇進修的方式,是一條正確的

途徑,事實上,欲突破現況、增強創意的最佳途徑,就是增強知識

能力、以及提高學歷。

2.專業知識的強化與學歷的題昇,是生涯規劃之行動計劃中最重要的

二件根本大事,雖不必急於短時間之內去實現,但至少要逐步去執

行。緩慢達成,總比原地踏步來得實際。

陸.大學生專業生涯之成長

1.大學生在人們的心目中,被期望是一種活力、冒險、健康、邁向成就

的形象,人們猜想著大學生獲得較高的社會期望,擁有更高度的學習機

會和成就動機,是以精神上應是飽滿的、充實的、愉快的,但是大學生

們對自我的看法是什麼呢?你對自己的看法是什麼呢

2.大學生的養成教育過程,所承受的期待與壓力因人、因科系而異,在成

為大學生後,除了辛勤地為課業忙碌,而學習時間長,以致於個人的家

吳慈恩/生涯規劃

7

庭生活容易疏於照顧,因此在離家與為自己的未來奠基的奮鬥上,如何

取得平衡,並做好時間規劃,是一門藝術!

3.大部份的人會認為大學生的生涯規劃與角色是十分明確的!當人們做

如是想時,生涯乃是指向工作、職業,並未意涵生涯規劃的生活全

方位觀,事實上,生涯規劃必須周延地安排個人、工作世界及生活

三個向度。若以這個觀點來看大學生的生涯,則可見得大學生仍須學習

整全發展的生涯規劃。

4.大學生專業生涯的拓展中,如何關照自己作為「人」的發展性,不僅

完成大學生的尊嚴和成就,也完成自我不同階段的任務?

專業的提昇 ─ 加強專業知能、擁有終身學習的動機和行動。

自我的成長 ─ 對自己真實與坦誠,願意冒險、創造、表現能力,

當情況改變,壓力加大,能尋找方法適應新的情

境,並與自己相適。是以,能夠身體健康、心智

清新、有感情、喜悅、歡欣、真誠和創造,能站

在自己的雙足上,愛得深、戰鬥得公平和有效,

能平衡脆弱與堅韌,並能珍惜生命、肯定生命的意義。

家庭婚姻的滋潤 ─ 在家庭中獲得高價值感與和諧順暢的溝通。

人際關係的維護 ─ 與人互動來往得有意義,是與人性之相生、

相處與相適。

兩性關係的尋求 ─ 重視兩性的交往藝術和感情挫折的克服。

貢獻資源、參與社會 ─ 與社會的聯繫是開放的、有希望的,

而不是封閉的、責備的。

結語

1.生命就是一種樂趣;生涯重在安排設計。

2.設計自己的生活方式、生活感覺、生活內容,能使自己更形卓越!

3.不僅天天勤於閱讀與寫報告,也請日日寫好自己的生活文案吧!

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

no good




生病了真是麻煩
多愁善感惹人煩
想的太多又難眠
睡的太少又失調


怎麼有這麼多惱人的事務
拜託給我美麗心情
快樂人生,平穩LIVE

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

098

1.飯後兩小時埋線為宜(不可大飢大飽)。

2.膠帶隔日請自行撕下。

3.第二天開始穴位按摩,順、逆時鐘各30

下,或按壓約五分鐘,使之產生酸麻脹重

感,療效會持續加強。

4.埋線後,不可吃辛辣、蝦蟹、冰品、酒品等刺激性食物。

5.嚴格控制飲食量,但不主張飢餓療法。飲食結構宜低糖、低脂、低鹽、高纖維,適當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,忌吃零食,晚餐宜清淡少食。

6.增加運動量,使熱量攝入與消耗排泄平衡。根據自身情況,選擇散步、快走、慢跑、騎自行車、爬樓梯、做家務等適當運動,每天堅持鍛鍊30分鐘以上。

7.每日睡眠時間控制在7小時以內。

8.作息時間要規律。

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

再不愛


或許自己也知道,
已經不是小孩了。



卻還沉溺在你情畫綿綿框框,
現實卻已成空,
因為已經過了許多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