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8月18日 星期三

快速看清一個人的方法

看一個國家的國民教育,要看他的公共廁所。
看一個男人的品味,要看他的襪子。
看一個女人是否養尊處優,要看她的手。
看一個人的氣血,要看他的頭髮。
看一個人的心術,要看他的眼神。
看一個人的身價,要看他的對手。
看一個人的底牌.要看他身邊的好友。
看一個人的性格,要看他的字寫得怎樣。
看一個人是否快樂,不要看笑容,要看清晨夢醒時的一刹那表情。
看一個人的胸襟,要看他如何面對失敗及被人出賣。
看兩個人的關係,要看發生意外時,另一方的緊張程度。
看清楚一個人將來有沒有發展,,要看他()投不投票。

如何看清一個人

親愛的聽眾朋友您好,歡迎收聽《聚焦中原》,這一期節目我們邀請的嘉賓是教育學者、歷史學家李元華。
李元華:聽眾朋友大家好,歡迎您收聽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《聚焦中原》節目,我是李元華。今天我講的題目是:「如何看清一個人」,介紹中國古代的識人之 道。老子講「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」;孔子講「凡人心險於山川,難於知天」,許多人苦於看不清一個人,原本認為他是這樣的人,後來他卻變為另外一種人,這到底是怎麼回事?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識人之道,希望大家能從中得到借鑒。
古代的識人之道,在今天,現代的一些學人把它稱作為「人才品評法」、「人才考察法」,把它用於當今的企業招聘當中。我今天介紹的古代先賢的識人之道,主要是講一般性的,我們生活當中怎麼去看待一個人。我首先介紹的是孔子的看法。
大家知道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,中國兩千年的文化傳統一直秉承著孔子所提倡所教導的。孔子在這方面講得很簡略,我們大家知道,他說過這樣一句話:「聽其言而觀其行」,就是不要光看一個人怎麼說,更重要的要看他怎麼去做,就是言和行要合一的。他還講過一段話,他說:「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;人焉廋哉。」「廋」當「隱藏」講,「人焉廋哉」就是人怎麼能隱藏得住啊?那麼他告訴我們3個方法,叫:「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」。
「視其所以」就是看這個人為什麼要這麼做?「觀其所由」就是觀察他怎麼樣做這件事,為了達到目的,他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方法,最後還要看他安於什麼、不安於什麼,這個人如何安身立命。如果從這三方面去看清一個人,這個人就隱藏不住了。這是孔子告訴我們的方法,要「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」。
我再介紹戰國時期魏國的臣子李克,他提出一個方法叫「五視」。《史記.魏世家》中記載,魏文侯就魏成子和翟璜該由誰來任相舉棋不定,就去徵求李克的意見。李克就說了一種考察的方法,說你要注意平時去考察,怎麼考察呢?
他就講了「五視」:「居,視其所親」,平時看他和什麼人親近;「富,視其所與」,這個人有錢以後看他把錢用到什麼地方;「達,視其所舉」,說一個人通達做了高官,看他推舉什麼樣的人才;「窮,視其所不為」,一個人在不得志的時候,看他不做什麼事情;「貧,視其所不取」,一個人貧困潦倒時,看他不接受什麼東西,這就是「五視」。這是一個人在他富達的時候,在他窮貧的時候,我們看他的所作所為來考量一個人,這樣的話,我們就能把一個人看清。
他講到了「窮,視其所不為;貧,視其所不取」的時候,我也想到了孔子講過的一段話,孔子講過這樣一段話:「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貧與賤,是人之所惡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」那麼孔子講的是什麼呢?說富和貴是每一個人所想要的,「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」如果不是正當得來的,我寧可不要;「貧與賤,是人之所惡也」,貧和賤是所有人都厭惡的,不想要的,「不以其道得之」,如果不是通過正道把貧和賤去掉,「不去也」,我寧可不去。
這裡邊就講到了一個人要有道德的操守,就是說「富和貴」的得到要通過正道;同樣「貧與賤」的去除也要持正道,不能說我現在處於貧困、處於卑賤的地位的時候,我為了使自己的境遇變好,我就不擇手段,那麼就是說,一個人不管他是富貴還是貧賤,他得到富貴和去貧賤的時候都要講道德。
那麼李克給魏文侯的建議也是這樣,考察一個人他在富達的時候,在窮貧的時候的所作所為、一舉一動,那麼這個人我們就能看清楚他,這是我講的戰國時期李克提出「五視」的方法。
那麼莊子在《列禦寇篇》裡邊也提出九個識人的方法,叫做「九征」,他講的是什麼呢?「遠使之而觀其忠」:就是派他去遠的地方工作來觀察他是不是忠心;「近使之而觀其敬」:派他在身邊任職,觀察他是不是能敬重上司;「煩使之而觀其能」:派他做很煩雜的工作,觀察他的能力;「卒然問焉而觀其知」:突然問他問題來觀察他的機智和反應;「急與之期而觀其信」:倉促的跟他安排約會,觀察他是不是有信用;「委之以財而視其仁」:委託他管理大筆的錢財來觀察他是不是有貪念;「告知以危而觀其節」:告知他情況危急以觀察他的節操;「醉之以酒而觀其則」:故意把他用酒灌醉,觀察他有沒有原則;「雜之與處而觀其色」:讓他跟眾多的人接觸,觀察他的待人處事的態度。
九個方面就是說在不同的情境中,有些情境是很為難的,有些情境是生活中不易碰到的,但是在各種情況當中看他的一舉一動,那麼這個人我們就能看清。這是莊子在《列禦寇篇》提到的「九征」,九個識人的方法。
那麼荀子也提過「四觀」,《荀子君道篇》裡面講了這麼一段話,「校之以禮,而觀其能安敬也」,就是用一定的道德標準來考察,看他能不能堅守本分;「與之舉措遷移,而觀其能應變也」,給他變換一下生活環境,看他能不能應付這種事態的變化;「與之安燕,而觀其能無流也」,安燕就是安逸,給他創造一個安逸舒適的生活環境,看他是不是流於淫蕩;「接之以聲色、權利、忿怒、患險,而觀其能無離守也」。讓一個人在聲色、權利和情緒波動憤怒還有險患的境遇中,看他是不是還能不偏離自己的道德操守,還能堅持自己所秉承的道德,那麼這樣的話,我們就能看清一個人。這是《荀子君道篇》告訴我們的「四觀」,在四種情況下觀察他所有的一舉一動。
講到這大家看到了,其實在古代先賢當中,介紹的方法很多是相通的,只不過情境有所變化,但是方法其實是一樣的,就是在各種情況下,看這個人他的所言所行、一舉一動。
下面我再給介紹《呂氏春秋》的「八觀六驗」、「六戚四隱」。《呂氏春秋》〈季春紀第三〉「論人篇」裡講到了,「通則觀其所禮,貴則觀其所進,富則觀其所 養,聽則觀其所行,止則觀其所好,習則觀其所言,窮則觀其所不受,賤則觀其所不為」,這是八個方面,「八觀」。「喜之以驗其守、樂之以驗其僻、怒之以驗其節、懼之驗其特、哀之以驗其人、苦之以驗其志」這是「六驗」。「八觀六驗」是基於莊子「九征」,它是一個考察賢士的方法,「八觀」就是觀察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中的行為表現,來瞭解這個人的心理品質。那麼「六驗」是通過一個情感的環境,比如說喜、樂、怒、懼、哀、苦不同的情感環境當中,情感支配下人的行為,來推斷人的人格特徵。這是《呂氏春秋》的「八觀六驗」。
那麼他講了「六戚四隱」,「六戚」就是父、母、兄、弟、妻、子,就是你的親人,「四隱」:交友、故舊、邑里、門郭,那麼就是你的朋友,你的鄰居,你的同鄉,你的舊好,這些你身邊的人,跟你接觸頻繁的人,看你怎麼對待。《呂氏春秋》通過「八觀六驗」、「六戚四隱」來考察一個人的方方面面。
那麼下面我介紹三國時期,劉邵《人物誌》裡面提到的方法,劉邵是三國時期魏國人,他寫的一部著作《人物誌》流傳到今天,確是一部系統的品評人物的立論著作,也是一魏晉人物品鑒理論的一個總結。他這本書講了很多,我這裡只是介紹其中的一點點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系統的去研讀。我們知道,漢代選官的時候,採用「察舉」及「征辟」,這兩種方法都需要考察人物的品行來加以衡定,然而這一制度,由於世家大族所壟斷,名不副實。
漢末大亂,群雄爭起,都在積極網羅人才,三國時期,魏國就採取「九品中正制」,那麼九品中正制核心是中正官,當時在中央政府任職的官員,到他自己籍貫所在 地,任州和郡的大小中正,品評州郡的人物,把人物分成九個等級,就是九品,品評完了以後,供朝廷選用。三國魏晉以來,因為有這個制度,所以人物才性、德才的品鑒,拔選人就受到關注,所以這時期才出現劉邵《人物誌》這麼一個系統品鑒人物的理論著作的出現。
我這裡面介紹劉邵《人物誌》的「八觀」,「八觀」是通過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和言談形貌來瞭解這個人的才行特徵,那麼「八觀」:一是「觀其奪救,以明間雜」, 觀察一個人在爭奪和救急的行為,以瞭解他的性情本質;「觀其感變,以審常度」,觀察一個人在變動狀態下的反應,來瞭解他在不穩定的狀態的性格。「觀其志質,以知其名」,觀察一個的人的氣質來預知來瞭解他的聲名;「觀其所由,以辨依似」,觀察一個人的行為動機,以辨別他似是而非、是非而是特點。什麼似是而 非?我可以舉個例子,有的人可能名聲很好,但實際上光指這個名聲,你就去信賴他或者你就以為他就是這樣的人,有可能不是這樣的人,所以這就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現象,表面上以為他是很好的人,實際上他不是這樣的人,他的言行可能跟他的名聲不相符,所以「觀其所由,以辨依似」。
「觀其愛敬,以知通塞」,觀察一個人的愛和敬的情感,來瞭解他的前途順利和艱難,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愛、敬,像這種對待他人應有的好和這種道德的表現,直接影響到他以後前途的順利與否;六是:「觀其情機,以辨恕惑」,觀察一個人情慾表現,來辨明他的賢明和卑劣;「觀其所短,以知所長」,人都有長處和短處,我們看到這個人的短處,通過他這方面的短處去瞭解他某些方面的長處;「觀其聰明,以知所達」,通過觀察一個人聰明的程度來瞭解他所達之才是什麼。這就是劉邵《人物誌》裡的「八觀」。在講到每一觀之下,它有很大的一段原文,以之來具體展現、展示他的觀點,由於節目時間所限,就不詳細講了。
下面也介紹一下三國時期的名人諸葛亮。諸葛亮的《識人七法》,諸葛亮在《將苑—知人性》篇中,提出了辨識為將者的七種方法,就是《識人七法》。哪七種呢?一就是「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」,用是非之事詢問他,從而觀察他的志趣;「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」,和他辯論一個問題,從而觀察他的應變能力,和他的氣度;「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」,用計謀來諮詢他,從而觀察他的學識;「告知以禍難而觀其勇」,把災禍劫難告訴他,從而觀察他的勇氣膽識;「醉之以酒而觀其性」,用酒把他灌醉,從而觀察他的品行;「臨之以利而觀其廉」,用利益來誘惑他,從而觀察他的清廉程度;「期之以事而觀其信」,把事情交給他去辦,從而觀察他的信用程度。這是講諸葛亮在講到了選拔將領的時候,通過這七個方面來選拔將領的方法,實際上也是我們認識一個人、認清一個人的方法。
魏征,大家知道是唐太宗時期著名的大臣。《貞觀政要.擇官篇》也講到了魏征的「六觀」,就是:「貴則觀其所舉,富則觀其所與,居則觀其所好,習則觀其所言,窮則觀其所不受,賤則觀其所不為」,這個和前面的先賢講到的很多都一樣。在一個人貴、富的時候,看他的所作所為;居和習就是平日的時候看他的所作所為;窮和見識,看他的所作所為。這個時候就能把一個人看清楚了。
最後我們介紹清代著名的大臣曾國藩。曾國藩的識人口訣,大家也是經常提到的。他是這樣說的:「邪正看眼鼻,真假看嘴唇;功名看氣概,富貴看精神;主意看指爪,風波看腳筋;若要看條理,全在語言中。」他講的很概括,但是他講的已經是識人方面的另外的方面了。中國古代相學方面,關於識人方面的一些經驗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他這方面的著作《冰鑒》,對這識人口訣你看過後會有更深的理解,我們也不詳細講了。
我這裡講一個曾國藩識人的故事。曾國藩有一次收到了李鴻章一封信,李鴻章想要推薦三個年輕人,希望他們能為曾國藩效力。曾國藩收到李鴻章的信以後就出去散步了。黃昏回到家裡的時候,家人告訴他,說這三個人已經在庭院裡等了很長時間了。曾國藩就遠遠的、悄悄的觀察這三個人。只見其中一個人不停的用眼睛觀察房屋裡的擺設,似乎在思考什麼;另外一個年輕人,低著頭規規矩矩的站在庭院裡;剩下的那個年輕人,相貌平庸,卻器宇軒昂,背著雙手仰頭看著天上浮雲。曾國藩觀察以後,胸有成竹的回到書房,召見了這三個年輕人,和他們攀談起來。
漸漸的曾國藩發現,不停打量自己客廳擺設那個年輕人和自己談話最投機,自己的喜好與習慣他似乎都早已熟悉了,相形之下,另外兩個人的口才就不如他那麼出眾了。不過呢,那個抬頭看雲的年輕人雖然口才一般,但對事對人都有自己的見解,只是說話過直,讓曾國藩有時有點尷尬。
出人意料的是,曾國藩並沒有把和自己談得最投機的年輕人委以重任,而讓他做了一個有名無權的虛職,那個很少說話的年輕人呢被派去管理錢糧馬草。最讓人驚奇的是,那個仰頭看雲,偶爾頂撞曾國藩的年輕人被派去軍前效力,他再三的叮囑下屬,這個年輕人要重點培養。
在大家想不通的時候,曾國藩講出了他的用人的道理,他說第一個年輕人在庭院裡等待的時候,便用心的打量大廳的擺設,剛才他與我說話的時候,明顯的看得出他對很多東西不甚精通,只是投我所好罷了。由此可見此人善於鑽營,是有才無德,不足以托付大事。那麼第二個年輕人呢,遇事唯唯諾諾,沉穩有餘魄力不足。最後一個年輕人不焦不躁,竟然還有心情仰觀浮雲,就這一份從容淡定便是少有的大將風度。更難得可貴的是,面對顯貴他能不卑不亢的說出自己的想法,而且很有見地,這是少有的人才。這就是曾國藩觀察人的一個具體的故事。那麼我也說一下,最後的這個年輕人,實際上就是最後屢立戰功,被出任台灣首任巡撫的劉銘傳。
曾國藩的識人口訣我沒有詳細講,我是講了曾國藩識人的一個故事。那麼也希望大家通過這個故事能看到,實際上一個人投其所好,你覺得跟你很投機,或者就會找好聽的話跟你說,或就喜歡討你高興,這種人未必真是一個有德有才的人。
我們上面介紹了這麼多古人的識人方法,其實最根本的還是要看這個人有沒有德,有德之人不僅會對自己的親人、自己的友人好,也會對其他人好。無德之人為了博取你的歡心,博取你的信任,會暫時對你好,而對那些他認為無用的人卻是另外一副嘴臉,他日你對他無用的時候,他也同樣會用那種方法來對待你。所以我們講,看一個人不是看他現在對你好與不好,而是看他是不是一個有德人,是不是在各種環境當中表現出是一個有德之人。這個人有德才是一個真正讓我們放心的人,或者說我們才能真正看清的一個人。這是從道德這個角度去觀察一個人,這就是今天我介紹的中國古代的識人之道,有不對的地方希望朋友們指正,謝謝各位!